呈现引擎将开始解析 HTML 文档,并将各标记逐个转化成“内容树”上的 DOM 节点。同时也会解析外部 CSS 文件以及样式元素中的样式数据。HTML 中这些带有视觉指令的样式信息将用于创建另一个树结构:呈现树。 呈现树包含多个带有视觉属性(如颜色和尺寸)的矩形。这些矩形的排列顺序就是它们将在屏幕上显示的顺序。 呈现树构建完毕之后,进入“布局”处理阶段,也就是为每个节点分配一个应出现在屏幕上的确切坐标。下一个阶段是绘制 - 呈现引擎会遍历呈现树,由用户界面后端层将每个节点绘制出来。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,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为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,呈现引擎会力求尽快将内容显示在屏幕上。它不必等到整个 HTML 文档解析完毕之后,就会开始构建呈现树和设置布局。在不断接收和处理来自网络的其余内容的同时,呈现引擎会将部分内容解析并显示出来。
解析算法 HTML 无法用常规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解析器进行解析。 原因在于: 1.语言的宽容本质。 2.浏览器历来对一些常见的无效 HTML 用法采取包容态度。 3.解析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。源内容在解析过程中通常不会改变,但是在 HTML 中,脚本标记如果包含 document.write,就会添加额外的标记,这样解析过程实际上就更改了输入内容。 由于不能使用常规的解析技术,浏览器就创建了自定义的解析器来解析 HTML
处理脚本和样式表的顺序 脚本 网络的模型是同步的。网页作者希望解析器遇到<script>标记时立即解析并执行脚本。文档的解析将停止,直到脚本执行完毕。如果脚本是外部的,那么解析过程会停止,直到从网络同步抓取资源完成后再继续。此模型已经使用了多年,也在 HTML4 和 HTML5 规范中进行了指定。作者也可以将脚本标注为“defer”,这样它就不会停止文档解析,而是等到解析结束才执行。HTML5 增加了一个选项,可将脚本标记为异步,以便由其他线程解析和执行。 预解析 WebKit 和 Firefox 都进行了这项优化。在执行脚本时,其他线程会解析文档的其余部分,找出并加载需要通过网络加载的其他资源。通过这种方式,资源可以在并行连接上加载,从而提高总体速度。请注意,预解析器不会修改 DOM 树,而是将这项工作交由主解析器处理;预解析器只会解析外部资源(例如外部脚本、样式表和图片)的引用。 样式表 另一方面,样式表有着不同的模型。理论上来说,应用样式表不会更改 DOM 树,因此似乎没有必要等待样式表并停止文档解析。但这涉及到一个问题,就是脚本在文档解析阶段会请求样式信息。如果当时还没有加载和解析样式,脚本就会获得错误的回复,这样显然会产生很多问题。这看上去是一个非典型案例,但事实上非常普遍。Firefox 在样式表加载和解析的过程中,会禁止所有脚本。而对于 WebKit 而言,仅当脚本尝试访问的样式属性可能受尚未加载的样式表影响时,它才会禁止该脚本。 呈现树构建 在 DOM 树构建的同时,浏览器还会构建另一个树结构:呈现树。这是由可视化元素按照其显示顺序而组成的树,也是文档的可视化表示。它的作用是让您按照正确的顺序绘制内容。
整个处理过程中,Parse HTML 3次,计算元素样式2次,页面布局计算2次,绘制2次。 可以发现浏览器优化得非常好,当阻塞在a.js的时候,现将已经解析的部分显示(计算元素样式,布局排版,绘制),当a.js下载好后接着解析和显示后面的(因为a.js后面还有要显示到页面上的元素,所以还需要进行1次计算元素样式,布局排版,绘制)